適逢武漢肺炎疫情越演越烈,不只強烈衝擊到各國的經濟與就業狀況,而隨著居家隔離(stay at home)政策下,首當其衝當然就是我們航空運輸業,各大航空公司除了透過暫停營運的方式節省成本之外,飛行員的無薪假甚至是停止訓練都是顯而易見逐步惡化,若這波疫情持續惡化沒有解藥的情況下,解僱飛行員也是勢在必行。而這類似衝擊航空業的寒冬也並非第一次,從早年的SARS, 到 911恐怖攻擊再到2008年的雷曼兄弟破產次級房貸導致全球經濟蕭條瓦解,只要經濟受到嚴重波及,首當其衝的肯定也是航空運輸業。儘管早已有多次的案例顯示景氣都能復甦,只是這次新世代的疫情隨著現今極為發達航空運輸與海外市場快速成長所賜,導致病毒散佈之快也是前所未見。就連美國這個發達的航空大國也岌岌可危,我們公司CEO發布給內部員工的緊急公告信就提及了儘管過去曾經經歷極為嚴重的景氣蕭條等應對經驗,明顯的這次疫情來勢洶洶與險惡都是過去未曾有之經驗,雖然還是能苦撐保障各級員工福利,還是提及到面對這次突然其來的衝擊,依舊坦言不知道還能撐多久。也隨著成熟航空運輸業的蕭條,許多剛錄取還在受訓的學員紛紛停課回家等消息,飛行學校引以為傲的海外學生招生陷入苦戰,更因應CDC所規範的social distaince. 很多飛行學校輕則停止群體地面課程,嚴重則直接被政府勒令暫時關閉。雖不能說退潮了就知道誰沒有穿褲子,但明顯以中國培訓生為主的飛行學校都岌岌可危,聽到很有些學校為了營運目的也開除飛行教官,有些台灣教官也遭到無情解僱,無疑是一場還沒看見結局的災難,航空業的寒冬。而還懷著航空夢想的朋友,又該怎麼自處。想起了早些年有個國籍教官分享幾篇給想飛築夢的年輕人若要出國學飛的建議,而當年也是跪著讀完的自己,回想當年的無助與焦慮感真正走過一遭之後又加上事過境遷,當年感覺頭頭是道的觀念是否依舊適用,也想斟酌趁著這次疫情有些空閒時光能省思跟整理一番。在這個航空仲業氾濫的產業,如何保有初心,做出不讓自己後悔的決定,往機師夢成功邁進,我又該怎麼做?在這樣航空寒冬又應該如何充實自己蟄伏,等待景氣復甦時能一鳴驚人,笨鳥慢飛比的就是驚人的耐力與決心。
很多人想往機師之路邁進之時最大考量的部分,通常是當航空機師需要哪些或者怎麼樣培養飛行員特質。這裡我們也是能分兩個部分來討論,一個是飛行的特質,一個是人格的特質,就如同適性測試一樣,很多東西也都是一體兩面,試想通過了航空公司大大小小的考試之後,穿上帥氣的制服後面跟著空姐,亮麗的光環下面,內心的性格特質才是決定你是否能長久吃這行飯的關鍵。當然除了某些人格特質是天生以外,飛行員的資質很多都能透過後天學習跟理解以後慢慢體會。而飛行的資質就真的因人而異,我們不能說沒有資質就不會飛飛機(套一句教官說的話,猴子都能飛),人來人往一堆都繳費飛行學校學飛,只能說有一些飛行上面的天份會讓學飛的費用跟時間稍微縮短,而對航空公司來說因為有成本與經營考量並非慈善事業,恨不得你是天才飛行員能一教就會一點就通。因此,再嚮往機師夢開始以前要釐清一個簡單基本觀念:飛行天份雖然是相當重要的指標,但對於航空公司評斷你的飛行潛力只能依照某些評比去做判斷,而並非代表你不能成為飛行員。而這些評斷的指標無非就是:年紀,基本學經歷,英文能力,手眼協調,短期記憶力,空間概念再配合一點簡單心理測驗。當然這些評比都只能當作間接資訊評估,依舊不代表你無法享受藍天,不然就不會有很多透過補習拿到某些維也納分數高分的同學們依然在受訓的任何階段被刷掉。因此有心準備培訓的朋友,針對現在航空景況來說強化基本條件是首要目的,除了能有一些學校航空科系能報考之外,就算本職學能並非航空產業也是盡量國立大學以上最好,另外加強英文能力多益成績基本敲門磚也是不可少。在此之上若能培養些運動習慣跟基本社交能力適度表達自己想法跟獨立思考都是加分選項,機師雖然不需要十項全能,但涉略廣泛與善於挑戰學習新知,最後不免俗若能透過補習班透露的考題去加強一些平常學校無法接觸到的模擬器還是維也納的測試,增加其外掛競爭能力。
只是,對於大多數在先天上可能無法補足譬如年紀稍大或者學歷早已無法改變的朋友,再往自訓邁進以前建議還是能做垂死掙扎考一下培訓,其中,我想基本上加強英文實力是首要目標,不只是單純為了多益的高分成績以外,能開始涉略一些美國FAA出版免費的飛行相關書PHAK,fly handbook,飛行法規FAR/AIM,想花錢也能買 Jeppson Private Pilot handbook等也是可以,因為這些都是要成為飛行員最簡單且最通用的知識書; 比起看坊間那些速食型男飛行的自傳還是叢書,比較能一虧飛行領域真實情況,如果看兩頁就看不下去,或者比起這些偉人傳記還是飛行雜誌更有趣的話,你就乖乖當個飛行迷就行。飛行不只是興趣,在大多時候是樸實無華且枯燥的。只有玩樂跟看別人的成就才是最輕鬆的事情,這是粉弟迷妹在做的。那你說這樣足夠了嗎?相信我,這些書就算我現在回來看還是能溫故知新,並且充電跟融會貫通,飛行並非一朝一夕,尤其有了航線經驗後,回來再讀又能看見以前讀不懂或者漏掉的地方。不騙你,就算你讀完了我還是有辦法問倒你。能好好坐下來讀完這些書已經早贏人家一大截。而這些都能在準備培訓英文,與找自訓飛行學校之餘能做的事情。既能稍微看清楚飛行員稍微全貌,在面試可能稍微有點幫助,或許面試官會斟酌你與他人差異性而破格錄取也並非不可能,比起擔憂自己先天條件不足不如正向積極,一步一腳印,兼考·培訓與預備自訓,有時候說不定也有意想不到的收穫呢!
那,培訓試過被刷,又或者在受訓前後收到遺珠怎麼辦呢?那種幾天的沮喪肯定會有的,可以去拜讀小弟的遺珠之後那篇文。思考過後,還是想往天空上去的念頭不減,把飛行技能的成本往自己身上扛也不是壞事,就像之前說的:飛行技術本身不難,只是要把時間跟金錢的成本自己吸收,而在選擇飛行學校小弟在這有別於那想幫國內航校推薦的教官文章的是:千萬別找只能用高級儀表跟價格昂貴新飛機的學校。扣除國內那家拿到執照只能待在台灣無法走向國際的飛行執照外,如果你真的想了解飛行真正的含義,請用那六顆傳統表的飛機拿到你的私人飛行執照。為什麼?因為目視飛行對於飛行生涯來說,有著難以抹滅且相當重要的關鍵,這種只能靠著速成法或者急著拿到250小時就想回台灣飛客機的小孬孬來說永遠無法體會,才會自顧自的覺得飛比你奶奶年紀很大的飛機沒用。試想,依照美國航空業發達程度,扣除成本考量高級儀表的話,為什麼超過九成的飛行學校依舊偏好這種舊式儀表呢?其中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目視飛行最重要的就是培養目視飛行最根本的精神,如何透過飛機姿態與外在的景物讓你培養出飛行的直覺。很多飛行教學裡頭對於初學者最大的詬病在於,你的教官從始至終都要你飛航向 飛高度,而本能的你就把眼睛放在儀表板上,而沒有飛行經驗的你為了要滿足教官需要,一會注意高度一會注意航向一會注意速度,前面十個小時都浪費時間,因為你只想把表飛準,然後你花了五十個小時學習的那本Jessson空氣動力學全部放一邊什麼都用不到,搞到覺得飛行不飛準就不是個飛行員,飛完每個下來都直接想退費回家。那更別說只會教高級儀表的教官,放著這麼好的裝置不用就浪費,導致你輕則需要多花好幾個小時學習,重則養成你只是個飛儀表的飛行員。在搞不清楚狀況下拿到私人飛行執照後,飛儀表執照時就會產生追表飛的壞習慣,充其量只是掐著飛機飛的飛行員罷了。
另外,六塊傳統儀表的好處在於,比起數位儀表把所有資訊整合在一起,每一個儀表通常只能表示一個資訊。飛行過程中才能無形中訓練出眼睛能快速掃瞄且做正確判讀的能力,真正的CRM就是每一個在前面的儀表表達的資訊你都應該隨時掌握,這也是為什麼就算客機有數位儀表,旁邊至少也有兩三組提供相同資訊的傳統式儀表,只會看數位儀表的飛行員直覺就只會看他看得懂的,遇到部分儀錶故障情況下,反應就稍微遜色很多。扣除這比較重要原因之外,更重要通常私人飛行執照畢竟是第一張飛行執照,所花的飛行時數相對可能會比較久,價格相對低也對自訓學生負擔沒這麼高。等拿到私人執照之後,這時候你想轉用數位高級儀表也不遲,而且好處是兩種儀表都能飛,未來找工作或想回美國租飛機飛也無縫接軌。結論就是,比起只有高級儀表跟昂貴的飛行學校來說,能提供兩種儀表的飛行學校應該更有競爭力。在自訓的有限時間內,不要只是拿到執照為目標,盡可能把該讀的書念熟基本之外,一方面除了準備回台灣以自訓身份應試,也可以評估未來能在海外工作的可能性,因為要知道每一個回國的都跟你一樣拿著商用執照250小時的執照,跟培訓一樣的道理,航空公司錄取標準依舊以經營成本為考量,雖然在某一關有模擬機的考試,但原本類似外在評估條件還是再一次。這點原因在於,就算你會飛小飛機,轉換客機所需要的知識以及噴射機速度與反應面對的挑戰確實兩回事,尤其後面乘載的算百人以上人命關天的壓力跟商用經驗對於只有才考過商用執照的你,換句話說從一個剛從學校畢業的商用CPL到能飛一台起飛重量超過二十萬磅寬體噴射機,中間所需要的學習成本跟考試有相當的差距,而這中間的訓練成本還是依樣落在航空公司身上。
發現盲點了嗎?那個教官提到會飛小飛機不代表能飛客機,就好像很會開一般轎車直接轉換開大型聯結車,中間差異性還是大到幾乎要重新來。但這個前提是指如果你是只有商用執照的人來說。但如果今天是用拿完商用執照後,先飛商發載客低於二十人座位的飛機,再到起飛重量大於12500磅,座位在七十五人的小客機,最後再往現在市場上流行的寬體客機呢?從落地速度90海哩, 120海哩, 150海哩, 170海哩, 190海哩 慢慢累積上去,會發現中間的Gap 變小很多對吧?所以前設改變下,後者感覺就沒這麼難加上有了商用飛行經驗,剩下只是客機大小提高載客量變多而已,這就是美國通用航空往商用航空的路徑,導致只要願意熬就最後都能熬出來的前提下,飛客機只是習慣與個人期望的時間問題。可惜台灣航空業只能直接挑戰大魔王,在時間空間限制底下,只能挑選能從250小時跳級打怪的優秀人才。而好笑的是,我們只看到航校的榜單,卻沒看到他們考上的人在各種航空公司訓練下完訓率,在挑選學校時應該要把完訓率放進招生廣告才合理,你覺得是嗎?我是睹他們不敢。當然,這就是台灣航空環境,他們要沒經驗(培訓)跟能越級打怪(自訓)的人,想當然而這條件本來就是困難重重更不要提考上又被刷下來更大有人在。反觀在美國航空環境,拿到商用執照之後需要自己租飛機飛到五百小時,除了能當飛行教官飛到1500小時之外,還能飛一些小運輸飛機甚至私人噴射機,然後再進到Regional Airline累積經驗,最後再到主要航空公司飛熱門寬體客機,而且很多時候只需要面試,考進去後通常只要態度良好配合公司政策,一般公司通常都會盡力讓你上線,就算有卡關也不影響未來的生涯,結果來看可能需要付出相對長的時間跟經驗做點轉接期,但考試通過率以及訓練通過率都相對於台灣高出太多,那再套用教官的那個能飛小飛機跟飛客機是兩回事的理論,這個前提下就完全不適用,對吧?再次強調這種詭異的觀念就是鬼島航空環境所致,而為了能順利在公司活下來,拍馬屁,教官教官的叫,靠關係只為了混口飯吃的陋習層出不窮,不然就不會有這麼多機長放棄在台灣工作,有機會也寧願往東南亞或對岸發展。
因此,如果以縱觀飛行夢來說,只想留在台灣當飛行員,除了要有先天條件,後天極大的努力以外,還要配好天時地力人和,套一句前幾年考進的一位教官說:一切都是緣分!跟什麼天份資質根本就是沒道理跟瞎扯蛋,不然你叫他今年來報名看看,照樣是遺珠之憾還有剩。你別看那些教官在台灣呼風喚雨,在海外國際機場可是很常聽到國籍或亞洲籍航空飛行員在無線電裡面鬧笑話呢!雖然這麼說不是要炫耀什麼,而是飛行員養成的條件跟環境不同,不能因為當時考上機師的運氣背景就套用在想飛的人身上,我認為想飛沒有太大的限制,而是做好準備做好努力,天空之大別輕言放棄飛行夢。儘管台灣飛行夢碎,往海外機師的發展才剛剛開始,只要找對方向跟做好準備,別怕有志難伸。
最後,來談一下另外一個特質,也是比起飛行特質來說更重要的,就是飛行上的人格特質。一開始有提到,飛行員並沒有太特別或者必要的條件特質,而且很多時候這些特質可以透過公司訓練的GOM以及SOP來培養,美國很多航空公司一但錄取你,若有不足的地方一般就是叫你回去訓練,他們不在乎你犯錯,而是犯錯後的教育訓練,很多人都會去看空中浩劫(Air Crash Investigation),而這個由加拿大拍攝的影片在各大頻道包括Discovery中放映,也反映出外國人對於航空意外的發生是採取犯錯中學習的態度去看航空教育精神。他們普遍不太在乎你solo時間,花多久時間拿到商用執照,更不在乎教官教官的叫還是你第幾梯靠近來。不但跟教官稱兄道弟次不說,更別說怎麼有魔鬼模擬機教官因而被罵到失能忘記飛行的窘境。其原因在於他們相信每一個人在天空中不是論過去的經歷還是飛行小時跟職稱,在乎的是因錯誤學習所一直更新的GOM還有SOP,沒有機長經驗至上或者老教官說的算的陋習。取而代之的緊急情況就是照手冊上寫的做。大大減少都是過去因著人性驕傲跟過度自信而造成的錯誤Decision Making 釀成的遺憾。加強觀念是不要怕犯錯,只要有學到東西,把經驗累積成為自己的ADM正因為大家都犯過錯,也都學過,你常常跟那些機長聊就發現他們沒有莫名的驕傲,而且他們很愛分享經驗,跟他們配合時往往都是希望以把你能訓練成機長的角度再跟你飛,並非像國內有萬年FO制度跟著做就行,這樣日積月累下才能培養出對的 PIC 決策力跟飛行員獨當一面的性格。
飛行人格特質除了需要擁有相當課本知識跟航空知識做靠山以外,還需仰賴正確的航空實際經驗與好的機艙(cockpit )關係,航空業最忌諱就是一人飛無敵不會犯錯,重點應放在能彼此監督完成任務,沒有過多錯誤競爭模式,只有安全判斷與緊急情況下照著正確QRH 一步步操作。所以,沒有航空經驗又怎麼能培養出正確飛行員態度呢?要一個沒有航空經驗的人要有與生俱來的航空經驗跟決策能力就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不過,航空公司會喜歡的人肯定找尋這樣潛力的飛行員,而比起飛行特質能從剛剛提到外在方式來測試,有好的人格特質就只能仰賴老經驗的機長,因為長時間關在駕駛艙的經驗,幾句對談下來就知道這個人是否能升任副機師的職位,除了能閒聊排除痛苦的長時間飛行之外,也能知道配合起來是否能如虎添翼,也是為什麼航空公司最後一關面試都是由機隊的總機師擔任的原因。
想飛不難,保有初心別想著一步登天,基本飛行知識別放棄任何一個考試的機會畢竟能待在台灣飛是幸福; 若因為某些條件不被台籍航空親睞也別氣餒,審慎評估經濟狀況以及決心,繼續累積飛行時數保持正向的態度,在教學的時候別放棄跟其他教官交流的機會,常看Youtube 上一些飛行的教學影片還是經驗都有幫助,別怕犯錯別太擔心多久才solo,重要我們能從錯誤中學習到什麼,別人犯錯的經驗我們又能怎麼做對的決定,飛行不只是一個職業跟夢想,是一個一生都在學習的工作,天空之大,保持謙卑正向,別太相信感覺,也別被肩上的槓槓還是制服滿足。每次引擎發動往天上去的那一刻,就都是一次嶄新的任務。(完)
https://www.instagram.com/p/B-1P-8nJV2U/?utm_source=ig_web_copy_link